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

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與網路使用



前幾天在搜尋資料時,看到馬斯洛的需求理論,一時的想法閃過,這個需求理論從網路使用的角度看來,不也是完全符合?網路需求的發展,似乎也是依循著此需求理論所形成,因為人類對網路有更多的期許或期待,使得網路發展也越來快,尤如摩爾定律般。

從上圖來看,最底層是「基本的需求」,我從網路的觀點來看,指的就是「一般資訊的提供」,記得在1995年左右,當時還是專科學生,印象中,許多的網站都是學術/校性網站,當時的網站是提供學校、公司及政府機構的一些信息,網民是屬於被動性的接受信息。

而第二層「安全的需求」,我們渴望得到更多的信息,以往我們大多去圖書館進行搜尋的工作,或是去書店購買書籍,以滿足我們「求知」的需求,而現在,網路提供許多的 "知識" (當然也很多網路謠言)與 "新聞"(台灣的電視台,許多的新聞都從網路取得,已經不是"新"聞了);而 wiki 的產生,以 "共同編輯" 的方式,提供許多知識或是常識,不僅僅使得許多資訊更容易取得,使得網路不只是提供信息而已,而進化成「知識的提供者」讓更多人做更多的「搜尋」,當然此時的使用者也變成了提供者,由單向進化成雙向,使用者也可以對網路進行「回饋」。

而「愛與歸屬感的需求」,所要提的就是近幾年來在網路所產生的「群組與朋友圈」,從國外的 Twitter 到國內的 Plurk,以及中國的新浪微博,以140個字左右的文字更新,不再使用部落格的方式(鮮少更新資訊),來跟你的朋友分享你的近況、心情,而你也可以跟你的朋友進行雙方的互動。而從 facebook 到 Google +,社群網站的成立,尋找到你很久不見的朋友,瞭解他們的近況,拉近彼此的距離(似乎是),而 Google + 的 "群" 的概念,可以更加經營你不同群組之間的關聯。從微博到群社網站,現今已經是許多人在每天、每個時間都會時時被關注,若要是 "它" 是多數人的情感依歸,一點也不超過。

而使用者如何從網路中得到「尊重的需求」,這得說因為網路而產生許多的「素人達人 / 專家」,這些人,可能沒有很好得教育背景,可能只是一般的市井小民,可能只是在你身邊一個不起眼的朋友或同事,他們卻有許多的想法,在現實的環境中無法或沒有機會能夠暢所欲言或是放手一博,又或者是一些專家,因為在過去沒有管道、媒體或是通路,而讓其它人發現他們的存在-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。而現在,他們在網路上卻有一群的 "粉絲" 在跟隨(追蹤)著,在網路上得到了尊重、尊敬或是尊崇。

最上層「自我實現的需求」,當你成為「素人達人 / 專家」,想藉此來發揮你的影響力,又或者你想號招一群人來做某些事(如之前的快閃),經由網路就可以來滿足你,我稱為這是「活動的號召與共同創造」。你可以糾眾來做一件事情,或是共同創造一件事情,又或者是來完成你的某些夢想(想成為國際樂團中的一份子?Google樂團可以讓你達成), 這不就是滿足你的「自我實現的需求」嗎?但前提是,你必需要有足夠的能力或是號召力。

而從第一層到最上層,也代表了大部份網路使用者的黏著度(不見得是你,有可能是你的助理、工作人員,或是團隊),就像說,如果一個部落格若沒有常去維護,那麼就會淹沒在網海當中。若要滿足你越高層次的需求,你或你們,就必需增加網路的黏著度,並且需要對網路進行回饋。當然,如果你有能力,你也可以共創的力量,由眾人之力來協助你,但這不代表你什麼事都不用去做。

你可能在現實生活中達到「自我實現」,但「網路」卻可以可能滿足你。